230年前,《红楼梦》为何是从乍浦走出国门?

潮新闻 特约撰稿人 金中

编者按: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悠悠乍浦,向海而生。

乍浦之名源于唐朝,以水得名。古时嘉兴郡内东注之水,其下流皆会于此而灌入海,故曰“浦”;乍浦里蒲山和外蒲山之间为“浦门”,是当年内地各港出入的门户,海上驶来的商船、番舶,必须驶进蒲山,方始见到“浦门”,含“乍见浦门”之意,故此得名“乍浦”。

千百年来,乍浦因港而兴,成为浙北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门户。它是嘉兴对外交流的窗口,也在无意间促成了众多中华文明瑰宝的海外之旅。《红楼梦》便是其中一个。

一部《红楼梦》,半部沧桑史。木心说:《红楼梦》中的诗,如水草。取出水,即不好。放在水中,好看。没想到,这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,也因水传播,走出国门,飘向海外,成就了一个中日文化交流的美丽故事。

这次交流是何种机缘促成?是偶然还是必然?本期《烟雨楼》,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细细考究,在历史沧海中拾珠探源。

230年前,《红楼梦》为何从乍浦走出国门?

本期作者:金中

《红楼梦》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一座高峰,思想内容博大精深,文化内涵极其丰厚。可以说,《红楼梦》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百科全书。这样一部经典名著,从诞生时候起,就开启了它神奇的传播之旅。令人没想到的是,它竟与浙东沿海古镇乍浦有着不解之缘。

据日本红学家伊藤漱平考证发现,在长崎从事清日贸易的日本富商村上家的私家文书中,有一本记载货物的“差出账”,其有如下记载:宽政癸丑五年(即公元1793年)11月23日(阴历)有船从浙江乍浦港启航,12月9日(阴历)抵长崎。在“寅二番南京船”一栏中则有“船主王开泰,唐人八拾人”的舶载品目录,其中就有“《红楼梦》九部十八套”的记载。这是到目前为止,在红学史研究文献中,《红楼梦》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的最早记录。

230年前,《红楼梦》为何能从乍浦港出海走向世界?《红楼梦》走出国门有何意义?这对当今中国文化的传播有何启发?让我们走进历史,跟随《红楼梦》的足迹,去探索其中的奥秘。

图片源自视觉中国

《红楼梦》有许多书名,最初叫《石头记》,关于《石头记》的创作历程,到目前为止,还缺少可靠的文献资料。据说是作者曹雪芹在初稿写成之时或者写作之中,曾给亲友传阅。这些最早的读者不止于阅读评点,还向作者提出修改建议。这些评点者中,最有影响的当数“脂砚斋”。根据史料记载,在1754年,以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》命名的手抄本就已经在北京流传。后来发现,以脂评本为底本的手抄本有十余种,但最多的只有前八十回。

八十回的残缺本终究不能满足读者的心愿,而且手抄本的有限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。终于有一位书商程伟元,他自述留心搜罗,购得作者后四十回的部分书稿,因漶漫又残缺,约请好友高鹗整理补缀,并与《石头记》前八十回抄本合在一起,共一百二十回,于1791年(乾隆五十六年)刊刻付印,后世称为程甲本。这个版本的出版,结束了《石头记》的传抄时代,开启了《红楼梦》的刊印时代,从此《红楼梦》以一百二十回完整地面世,这对于这部伟大作品的广泛流传意义重大,也为《红楼梦》的海外传播奠定了基础。

1793年,即清乾隆五十八年阴历11月23日,南京王开泰的商船,后被称为“寅贰番”或“寅二号”,装载包括《红楼梦》九部十八套等六十七种书籍,自乍浦港启航,经过16天的乘风破浪,于同年阴历12月9日抵达日本长崎。这是迄今为止《红楼梦》到海外传播的最早记录,在红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。

图片源自视觉中国

1793年,是清乾隆五十八年,在日本是光格天皇兼仁宽政五年,正是江户幕府德川家齐在位时期,此时中日两国均实行闭关锁国政策。在这样的两国关系情形下,《红楼梦》为什么能够从当时的乍浦港驶向日本长崎?这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。

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,清政府平定台湾,次年废止海禁,开海外贸易,并在广东、福建、浙江、江南四省设立海关,史称四榷关。但到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,清政府以海防重地规范外商活动为由,关闭了福建、浙江、江南三省海头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闭关锁国政策,但闭关锁国不是禁绝对外贸易,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。清政府规定不允许日本人来华贸易,但是允许国人赴日贸易。因此清代的中日贸易,中国人是流通的主角,即由中国商人将国货运到日本,返航时又将日本货物运到中国销售。

从日本方面来看,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始于17世纪30年代,为了禁止天主教的传播,日本政府禁止日本人出国,同时也禁止西方人来日贸易,但却对两个国家网开一面,一个是对传教不感兴趣的荷兰,另一个就是中国。由于日本岛国的资源有限以及闭关政策,中国商船填补了日本国内物资供应短缺的空白。

在中国运往日本的国货中,书籍占了一定的比例。这些书籍,有的是日本方面订购的,有的是中国船主自主选择的。根据日本学者对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到日本的研究资料,每年大约有五到八艘货船运载书籍,这些货船以南京船或宁波船为主。

图片源自视觉中国

从1791年到1792年,《红楼梦》程甲本及其修订本程乙本只相距70天先后刊印出版,根据早期红学家周春在《红楼梦随笔》中记载,1792年的冬天,苏州吴门坊间也开印《红楼梦》。《红楼梦》的接连刊印,召示了《红楼梦》的阅读价值与市场潜力,这为1793年《红楼梦》能够走出国门提供质量与数量上的保证。

而历史把这个机会给予乍浦港,这不能说只是历史的巧合。

乍浦位于杭嘉湖平原,杭州湾北岸中段,处在苏州、松江、湖州、杭州、嘉兴这“江南五府”之中,也是这五府唯一的出海口岸。乍浦港经内陆走水路,沿大运河北上南下;走海路可南下西洋,北达东洋,在上海港崛起之前,是杭嘉湖地区最便捷的出海港口,素有“浙西咽喉”“东南雄镇”的美称。

早在康熙年间,清政府就已特许乍浦港作为与日本通商的口岸,用以采购日本铜斤,并且规定去日本进行丝铜贸易的商船,只能在乍浦和上海两关进出口。从日本方面来看,由于中国大量从日本进口铜,致使日本出口铜的数量日趋减少,于是日本幕府逐渐限制中国商船入港的数量,到1791年(宽政三年),规定每年的入港数量为十艘,并发船主信牌,无牌者不准交易。于是赴日贸易的中国商人展开竞争,最后江浙商人胜出,信牌大多发给了从乍浦港出海的南京船或宁波船。

图片源自视觉中国

光绪《平湖县志》说:乍浦“自禁令既驰,南通闽粤,东过日本,商贾云集,人烟辐辏,遂为滨海重镇。”清朝前期,乍浦港人口达一万余户,商品经济十分繁荣。据《乍浦志》记载,“自南城门西南,过吊桥直到海塘口子,两旁皆系市肆。”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,明清时期,在乍浦经营日本货的商人比比皆是,日本的火币宽永通宝甚至可在乍浦当地市场流通。

乍浦港不仅地理位置优越,人口众多,经济发达,而且处在人文荟萃的浙北,红学研究氛围浓郁,拥有一批早期的红学家。如海宁的周春,撰写的《阅红楼梦随笔》是早期研究《红楼梦》的专著。德清的戚蓼生及杭州舒元炜,由他们撰序的“戚序本”“舒序本”是红学的重要资料。因此平湖籍红学徐恭时有“红学始盛于浙西”的定论。

由此看来,1793年,装载着包括《红楼梦》在内的中国文化典籍由从乍浦出发驶向日本长崎,这是历史是必然选择,不仅在红学史上的具有重要意义,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一笔。这意味着蕴藏中国独特的民族智慧、思维观念、审美方式的著作走出国门,展现在世界文化园林之中。正如红学家冯其庸为乍浦海红亭所撰联语的上联:梦从此处飞去渡碧海青天散落大千世界,从此《红楼梦》就成为世界的《红楼梦》。

98版红楼梦取景地北京大观园景区潇湘馆(图源:视觉中国)

230年前的“红楼出海”,作为清代中日贸易的一个事实,已经成为历史。任何一个历史现象,是偶然与必然的产物,蕴藏着它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。所谓事在人为,关键看我们后人如何来认识、挖掘和传承,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。

《红楼梦》围绕贾府百年由盛而衰的家族悲剧故事,这是一部通过写“世事人情”来展现“生命觉悟”的大书,它展现了作者体悟到的对生命的那种“大悲悯”和“大觉悟”,同时它出渴望与读者的对话与理解。正如作者在书中所题的绝句:满纸荒唐言,一把辛酸泪。都云作者痴,谁解其中味。

其实,自从《红楼梦》问世那天起,就读者圈内形成一个读红、研红的强大“磁场”。有三言两语评点作者创作得失,有探佚后四十回贾府与人物的命运结局,有从书中索隐历史人物,有考证书中人与作者家世的关系……慢慢形成一门研究《红楼梦》的学问——红学。有人将它与甲骨学、敦煌学并称二十世纪三大显学之一。这支读红研红的队伍,以中国学界精英,如王国维、胡适、鲁迅、俞平伯等为主体,有文坛大咖,也有平民百姓。读者层次之广,让其他名著难望其项背。令人称奇的还有,对《红楼梦》的解读,每个时代的读者已经说了那么多话,至今还没有说完的意思。每代人在前人的基础上,可以继续说、接着说。《红楼梦》成为永不过时的畅销书。

1988年4月,《红楼梦学刊》刊登一则简讯:浙江省平湖县红楼梦学会,于1988年4月20日宣告成立,这是全国第一个县级红楼梦学会 ,是红楼梦研究普及和深入发展的一个标志。平湖红学会成立三十多年来,在红学前辈指导和当地政府以及企业家朋友支持下,开展红学普及与研究活动,创办《平湖红学》刊物,创建平湖红学网站和平湖红学馆,结集出版《红楼梦细节赏析》《平湖红学二十年文集》,并协助当地政府,建成“海红亭”景观,举办红学研讨活动。

1993年10月,由平湖市人民政府、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“纪念《红楼梦》从乍浦走向世界200周年活动”隆重举行,国学大师王利器、著名红学家蒋和、蔡义江、吕启祥、孙逊、张庆善等以及《红楼梦学刊》编委、各地方红学会代表云集平湖。会议前夕,日本红学会伊藤漱平特地寄来长崎上村家族保存的题为“差出账”的古文书,为《红楼梦》从乍浦出海江渡日本提供文献证据。本次研讨活动,《红楼梦》最早从乍浦走向世界得到红学界的确认。

1993年,借举办“纪念《红楼梦》从乍浦走向世界200周年活动”的东风,在中外红学家的大力支持下,由平湖市政府投资建成《红楼梦》出海纪念亭——海红亭。“海红亭”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碑名,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冯其庸题写亭名和亭前楹联,联曰“梦从此处飞去渡碧海青天散落大千世界,石自那边袖来幻痴儿騃女真情万劫不磨”,亭后楹联由著名作家及红学家端木蕻良撰写,曰“绛雪融融青埂流芳别乍浦,炉烟袅袅红楼寻梦到长崎”。如今“海红亭”整体提升工程已毕,成为江南颇具特色的红学景观。

“红楼出海”是清政府与日本江户幕府闭关锁国时期文化交流的见证,说明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全世界的文化资源,即使闭关锁国也阻止不了民间文化的交流。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,美美与共,天下大同”的著名论断,各个民族、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要互相包容、互相学习,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,多元的文化。

(栏目监制 毛传来 策划 李茸 沈烨婷 编辑 顾雨婷 本期作者 金中(嘉兴市委宣传部、平湖市委宣传部荐稿))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关键词: